下车间实习报告

时间:2024-08-27 22:48:43
关于下车间实习报告模板10篇

关于下车间实习报告模板10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车间实习报告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车间实习报告 篇1

20xx年6月21日我们来到了xx散热器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习,在这里我们将进行为期10天的实习生活。带着对该企业的无限崇拜之情我们开始了大学课程里的第一次实习。

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被分派到各个不同的生产车间。xx公司不但生产散热器,它还对新能源——太阳能进行研究和开发,在两年前xx公司构建了太阳能生产车间,并且组建了一批具有高度科研精神的研究队伍,经过精心深入的研究,目前,xx已将太阳能产品投入生产,同时与国外的一些公司合作,生产出了落差式太阳能并投入市场,板式太阳能正在生产中,而对于这种更环保的能源利用,xx人充满了信心,对于新产品的市场也是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所以对于板式太阳能的发展空间我们勿庸质疑。我们小组的岗位是在太阳能车间。第一天,车间主任将落差式太阳能和板式太阳能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进行了模拟生产,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半自动式机器与人力相结合,主任为我们示范了xx太阳能生产过程及其制作步骤。在太阳能车间我的实习感受是: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与操作我才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在太阳能车间门口处明显的悬挂着车间的生产流程图,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在每道生产工序上方都有标示牌,并且标明该区域所负责的生产任务,这样不但大方美观,显得车间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且方便客户参观,为公司的生产订单间接制造了签约机会。

在太阳能车间的实习生活是充实和快乐的,在整个太阳能的投入到生产再到输出的过程中我们都进行了实地操作与体会,并且与车间人员之间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讨论,通过相互学习,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自己制作大家普遍使用的太阳能了,而且我们还系统的了解了太阳能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秘诀,甚至涉及到如何使用太阳能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能源。xx太阳能的内胆是用0、38mm的合成材质制造的,而外壳使用的是0、30mm的材质,通过对内胆和外壳的加工并且组装后,使用保温材料填充,最后xx公司使用外购的吸热管进行装箱,这样一套完整的太阳能就被运往xx公司的销售处。在几天的实习生活中虽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车间,但是对于太阳能的生产我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知识的追求是我们当代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总是好奇于陌生环境带给我们的刺激与激情,所以,在xx实习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xx员工,对于被分配到的每一项任务都努力认真的完成,同时虚心地向“师傅”们学习讨教,并且与库存管理人员也进行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对话。

在实习的闲余时间我也去了散热器车间和成品库,在那里也有相应的生产流程和入库过程,作为xx公司的主打产品,散热器的生产过程是非常有序地进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和细致的区域划分。其他车间的同学也是非常认真的向师傅学习,积累经验和深入研究技术。

在不上班的时间里我们会进行对实习生活感受的讨论,每位同学都将自己每天的实习心得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我们的业余时间也过的充实,使这10天的实习生活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通过实习,我能够将书本中学到的管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用,这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平时在学校所学的知道并不是什么地方那个可以用到的,而是与实践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管理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当中,并且发挥最大的效用。

大三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仅有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要毕业,希望这次实习能给我以后的生活带来乐趣和工作经验。虽然只有10天实习,但是我感受颇多,xx公司人对我们的欢迎和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将鼓励我一直向前。

下车间实习报告 篇2

从5月11日到22日,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金工实习(周六周日除外)。期间,我们接触并学习了线切割、锻压、塑料加工、钳工、快速成型、热处理、汽车、车工、加工中心、工业控制十个工种,每天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在师傅们耐心细致的教导和我们自己认真积极的配合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金工实习的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而且没有出现一例伤害事故。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技术,完成工程基本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了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机械制造的一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素质。这是一次学习和锻炼的历程。通过这次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充实的实习,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选摘几篇我比较印象深刻的金工实习日记作为报告。

第一天:线切割

今天是金工实习的第一天,由于没有经验,我们也没有充分准备。听完了老师的讲话,我们便到了车间,领到了自己的工号,各就各位去了。我们今天做的是线切割,也就是电火花数控线切割加工。

这是一种特种加工方法,设备比较贵重,操作方法也较为复杂,万一操作不当,在进行切割加工用的电极丝会断掉,甚至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所以今天老师在开始前给我们详细介绍机床的四大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数控装置、机床部分、运丝机构、、丝架、、拖板(x、y方向)在计算机控制下,作协调的成型运动、床身(固定各机械、传动系统)组成;高频冲电源,作用有二个(提供时间极短的脉冲放电) 、工作液系统(.绝缘作用;排屑和冷却作用)。

数控线切割加工技术是要利用编写好的程序、靠电极丝放电来切割各种小工件,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用软件设计工件,并把工件放置好,对好刀,其他事情就交给电脑完成了。准确度高,不过速度比较慢。按照安排,我们设计完图形,就可以到车床上操作了。但是因为有极个别同学的工作进度太慢,导致最后时间不够,所以只由老师演示了一次给我们看。没能拿到自己设计的作品,这也是今天实习的一个小小遗憾。

第二天:锻压

今天的工作是锻压,通俗一点也叫打铁。说到打铁,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古代铁匠在火炉边挥汗如雨,一手拿着钳子,一手用铁锤敲打的画面。但是在我们的实习中,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明亮的厂房,大功率的风扇,先进的电阻炉,还有可以提供一吨力的空气锤。想象中那酷热难耐的情景没有出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我们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轻松。

我们今天的工作是把一个圆柱体状的铁块打造成一个正六棱柱。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电阻炉把铁块加热到合适的温度,然后用钳子将其取出,放到空气锤的砧垫上,由两个同学用铁钳固定住,另外一个同学操纵空气锤对其进行打击。唯一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就是防止被烫伤和被空气锤砸到,不过只要用心一点,都 ……此处隐藏9659个字……大一部份的粉尘和其它一些杂质,且温度极高,所以在进入净化工序之前,有必要把这部分的能量通过锅炉工序加以利用。

(二)锅炉工序

余热锅炉岗位的目的是余热利用,主要任务时利用沸腾炉980℃左右的SO2炉气降至

320℃左右时需导出的热量全部加以利用产生中压蒸汽,并维持、调整锅炉水位及蒸汽温度、压力至正常状态,确保安全,正常供汽发电。

废热锅炉汽包使用的脱盐水,由脱盐水站制取,除氧器除氧、省煤器加热后供给。汽包水通过两台循环水泵在汽包、废热锅炉蒸发管束及沸腾炉冷排管束间循环加热。汽包产生的饱和蒸汽由废热锅炉内过热管束加热成过热蒸汽,提供给发电机发电。

该工序一般监测以下两点:第一,集汽联箱出口之处的温度及压强。通常该温度控制在450±10℃,压强在3.2-3.5MPɑ。第二,汽包压力和液位。一般该压力控制在3.8MPɑ左右,液位在50以下。

(三)净化工序

来自焙烧工序旋风除尘器出口的SO2炉气进入电除尘器除去绝大部分矿尘的SO2炉气进入

增湿塔,再用稀酸洗涤、降温,使炉气冷却至~65℃后进入冷却塔。冷却塔为填料塔,同样使用稀酸洗涤冷却。出冷却塔温度降至40℃的炉气依次进入一级电除雾器和二级电除雾器除去酸雾及其它杂质,出口气体酸雾含量≤0.015g/Nm3送入干吸工序。

净化工序中的增湿塔采用的是塔槽一体绝热蒸发冷却,酸系统不设酸冷却器,循环酸经

增湿塔循环泵增压后大部分循环使用,少部分经过滤器除去矿尘后回增湿塔循环使用,少量清液进入稀酸槽,再经稀酸泵增压送至干吸配酸或部分的稀酸引出至脱气塔,用空气脱吸SO2后经脱气塔稀酸泵外送磷肥配酸。冷却塔采用塔槽一体,下塔酸温度~58℃,经冷却塔循环泵送至稀酸板式冷却器冷却至38℃后上塔喷淋。增湿塔的补充水由冷却塔循环泵出口引出,串至增湿塔循环酸系统。

由于净化工序为负压操作,为防止气体管道及设备抽坏,在第一级电除雾器进口设置安全水封。净化工序补充水经自动调节阀加入冷却塔循环酸系统。开车初期,补充水由工艺水总管路直接进入系统。

(四)转化工序

转化工序主要是围绕着下面这个反应进行的:

2SO2+O2﹦2SO3

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也就是说,气体反应过后,温度是会上升的。干燥后的SO2气体经SO2鼓风机加压后,先经过换热器再进入转化器。转化器内有五层钒触煤催化剂,进入到

里面的气体反应升温后,出来是要通过换热器把温度降下来,再导回去到下一层进行进一步的反应,以此提高转化率。

(五)干吸工序

干吸系统采用三塔三槽流程,即干燥塔,第一吸收塔、第二吸收塔各独自一个循环槽。干燥系统采用95%硫酸干燥,吸收系统采用98%硫酸吸收。循环槽采用卧式槽。来自净化工序的炉气,经补充适量的空气后进入到干燥塔,干燥塔把炉气干燥到一定程度后再送往转化工序,大部分的SO2转化为SO3后进入到第一吸收塔,未被吸收的气体重新进入到转化工段进

行反应,此时SO2转化率可超过99.9%。转化后的气体再进入到第二吸收塔。第一、第二吸收

塔都是采用98%浓硫酸吸收SO3。同时随着吸收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越来越高,这时就可

以加进工艺水,使得酸浓降低,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产酸的过程。产出的浓酸由一吸酸循环泵出口引出经成品酸冷却器冷却至40℃输送到成品酸贮罐贮存。

总结一下在硫酸厂四个月实习吧。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师傅们一起学习工艺,一起下车间实操,我已基本把握焙烧、锅炉、净化、转化、干吸等工序工艺的要领,对于个人而言,也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想全都能融会贯通恐怕这时间难免有点仓促了。用老师傅的话就是“每个岗位,起码要人带一年才敢给你独立操作”。我思前想后,觉得师傅的话也不无道理。以后边工作边学习吧。

下车间实习报告 篇10

我于20xx年5月7日到xx公司实习,公司车间个人实习报告。按照公司的安排,分配到米东事业部各个车间和处室进行学习。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中,公司良好的的企业文化,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我深受感染,很快就使我的学习、工作完成了一次大的蜕变,现将最近三个月的主要学习、工作情况和感受总结如下:

1.特别的学习---烧碱车间

经过事业部的安全培训后,我们按照培训计划首先进入烧碱车间学习。烧碱车间是事业部中条件相对艰苦,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的一个车间,而这的学习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影像。其中,老固碱主要采用大锅熬制蒸发浓缩的方法,洋固碱采用降膜固碱方法,主要靠动力车间提供的中压蒸汽对自上而下形成膜状的烧碱加热,来自离子膜的32%烧碱通过i效蒸发浓缩器浓缩,浓度达到了39%,通过ⅱ效蒸发器浓缩为50%的浓碱,再通过ⅲ效蒸发器,浓度达到了62%,62%的烧碱进入最终浓缩器浓缩为98.3%烧碱,最后通过闪蒸器浓缩为99%的烧碱,即成品碱,同时产生32%、50%和62%的烧碱成品。我们在这的主要工作是把生产好的片碱通过半自动包装线运输到库房。开始我在生产线上负责码托盘,由于生产线是连续的,所有我们在上班的8小时的工作也是马不停蹄。清楚的记得刚开始上班时由于不适应,汗流浃背把工作服全都渗透了,而且流的汗直往眼睛里渗,也清楚的记得有多少次的筋疲力尽,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在烧碱车间的一个月不仅仅是对我们体力上的锻炼,也使我们明白了很多,实习报告《公司车间个人实习报告》。体会到了工作的不容易,父母挣钱的辛苦,也明白了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大学一毕业就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2.艰辛的学习---聚氯乙烯车间

经过烧碱车间,我们体力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锻炼,接着我们来到了聚氯乙烯,如果说前面的锻炼只是一个体力上的磨合,那么现在的学习对我们是更大的一次考验。聚合车间包括聚合、干燥、包装工序以及空压站,凯膜生化和循环水。技术员首先给我们讲解了聚合的核心设备——聚合釜,聚合釜的控制要求是非常高,1号和2号装置的釜压都控制在0.9mp左右,但是温度不同,1号的温度控制在57.5℃,2号控制在56.7℃,温度上下浮动在0.2℃之间,在反应30min之后加入分散剂pva,引发剂ehp、cnp,当压降0.03~0.08mp时加入终止剂,中途还需注水,作用是起到保持体积和降温的作用。由于专业的所限,使我们在学习工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接触都基本是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得一些东西,而且记忆量也很大,尤其是记pid图时,一幅图纸上有很多的设备和几十个阀门,而每一个设备和阀门的位号及其管路的连接都要求清楚的记得,并且时间也有限,感觉很困难。有时一幅图纸我们可能要画七八遍才能记得住,白天由于时间有限,并且要转现场,熟悉设备及其管线,我们就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及其管路的连接。学习虽说是枯燥乏味的,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依然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而我们也渐渐的明白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工作中不是学校学习所能学来的,而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关于下车间实习报告模板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